无暇的白衣中,深藏一片温柔的情怀;
明亮的无影灯下,闪烁一片多彩的芬芳。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医生,一袭白衣,不是伴着家属焦急绝望的叫喊大开大合地抢救,就是挺立前线与死神争分夺秒地拉锯。然而,在眼科医生张嘉桢眼里,医生还是一个细致、润物无声的职业。
在最初工作的几年里,她经常被各种琐碎的医患沟通不畅现象困扰:明明已经做出了诊断、安排了治疗,甚至已经反复说明了病情,患者仍然不能理解、不敢接受,常常要数次询问,多处求医。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位病人将一本眼科科普读物紧贴眼前,费力地查找着答案时,她幡然醒悟——都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眼疾则残忍地将这扇窗户关闭,由于丧失了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许多患者渐渐地变得焦虑、烦躁,甚至敏感多疑……
从那时起,张嘉桢开始深究眼科患者心理的书籍,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一样的应对方法,如视觉障碍患者,她多“说话”,说明检查过程,说明发病原因,说明治疗过程等等,不厌其烦,久而久之,同事们都笑称她为“田啰姑娘”。
2020年,眼科门诊多次接诊到一位长期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几乎失明的女患者,在就诊中经常与接诊的医护人员产生冲突,导致检查不顺利,成了门诊的老大难。那天正值张嘉桢的专科门诊,在检查伊始,该患者就出现了紧张、烦躁的情绪,张嘉桢立刻来到患者身边,她俯下身,耐心地告知每一个检查的配合动作,整个检查、就诊过程平静又流畅,在临走之前,患者开心地拉着张嘉桢,说:“这一次没有人催我、拉我,我觉得我这双眼睛还能用,我还没有废掉,谢谢你医生!”
有了患者的肯定,张嘉桢开始“一发不可收”,她无数次站在患者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在检查室多处安置台灯,检查时打开特定灯光给患者指路;自行购置小型播放器,在诊室播放音乐,安抚患者情绪;检查时有意让器械发出声响,帮助患者判断方位,了解正在进行的检查程序……
从医14年余,在点点滴滴的帮助和守护中,张嘉桢深深地感悟到:医生不一定需要惊天动地的成就,不一定需要拓宇开疆的伟业。“有时治愈,常常帮助,始终安慰”,患者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药到病除的效果,他们希望从医生身上得到的,是一份关心、一份帮助,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在点滴守护中,撕开“黑夜”,开启“绽放”,看到患者由衷的笑容,未尝不是一份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