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很早就对ICU、心电监护、查房、连台手术等等医院这些专用词耳熟能详;他们知道在妈妈肚子里被孕育长大的器官叫“子宫”,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出现了功能问题;他们对人体脑部结构、血管分布充满好奇......。这群孩子,就是“医二代”。
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医生,在孩子们的眼中,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和别人的不太一样,不是经常不在家,在家也是接电话讲病情,总之,很少陪自己玩!但是,当听到别人称赞爸爸妈妈医术高明的时候,他们都会很高兴,觉得自己的老爸老妈就是超人!
值此第五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工会向“金医二代”了开展“我眼中的爸爸妈妈”医师节征文征集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医二代”眼中爸爸妈妈的日常形象,了解他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父母的崇敬之情。
“医”路前行
钟江工作照
竞技场是参赛者的乐园,而医院则是爸爸妈妈的“乐园”。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妈妈是一名护士。在和新冠疫情作战的日子里,他们化身为白衣战士,和死神赛跑在决斗的竞技场上。
在疫情非常严峻的那几个月里,妈妈被紧急召回医院。在医院里,妈妈住的是办公室,睡的是地铺,盖的是睡袋,每每醒来总是腰酸背疼,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每次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她总是笑呵呵地说:“妈妈不辛苦,你要照顾好弟弟哦!透过屏幕,我发现她的双眼已经熬红,透露出丝丝疲惫。很多时候联系不到妈妈,因为她要前往各个小区、街道为市民采样核酸。那一天好不容易盼来妈妈难得的休息,却因为听闻正在核酸采样的大白中暑的消息,妈妈毅然放下手中的事情顶替上去。
爸爸不仅是麻醉科的一名医生,也是我们小区的大忙人。小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很信任他,每次关于健康问题需要咨询时总是会打爸爸电话。而爸爸呢,无论多忙都会热心上门,耐心地一一解答,直到他们满意为止。疫情封控管理期间,他曾多次上门为邻居们换药,查看病情。邻居说,有爸爸在,他们很放心。
在我眼里爸爸不仅是一个热心肠,而且还是一个“发明家”呢!他有很多专利,家里有他的“发明专区”,笔、锯子、管子、橡皮等都是他的杰作。他经常带着问题回来后在“专区”发呆,然后摆弄他的杰作,画一些“奇怪的图”。新的发明诞生后,他那兴奋的状态完全不亚于中百万大奖。
永远前行在“医”路上的爸爸妈妈是我前进的“航灯”!
作者:金医二代 钟昊芸
——麻醉科医生钟江的女儿
凡人微光
陆琦工作照
一颗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朵野花就是一个天堂,一点微光就是一片光明。疫情下,每一个平凡医者的点滴温情点亮了生活的暖阳。
站在窗口远眺,疫情之下城市的停摆,鸟儿不叫、风儿不吹、阳光撒不进来,街道两旁的房屋沉默地站立着,让人感觉一切是那么得肃杀。仿佛很久很久没见到爸爸了,他应该是无数大白中的一位,或是看护滞留的病人、或是操作应急手术、或是奔赴在外出采样的路上……总是忙忙碌碌、总是分身乏术、总是无法顾及,今天他总该会来电话和我聊聊中考的时间节奏了吧?他在外是否三餐按时、是否休息充足、是否身体安康,我惴惴不安、时时惦记。封控的禁锢,遥不可及的父亲,作为医二代的我深深呼吸仍透着担忧与压抑,心头的苦涩弥漫开来。
爸爸回来了!那是他吗?突然站着门口,大包小包,手里拎着、肩上扛着、身上挂着,那些都是塑料袋吗?像赶集满载而归的大叔,这还是那个平时西装革履、老剋皮鞋的大主任吗?一阵喷杀消毒之后,他兴冲冲地把两大包东西拎到我面前,像孩子展现自己的珍藏玩具那样、兴奋地把袋里东西一一摆开,“焦糖饼、薯片、沙琪玛……我一直没吃都给你带回来了,现在这可都算是奢侈品了吧!”。就好像我不认识包装上的字似的,一包包拿起来向我介绍着,不停往我怀里塞,催我赶紧拆开吃,眼里透着心满意足。我眼圈未润,心中一股暖流而过,感觉甜丝丝的,我想那应该是隔离工作期间为防止连轴工作的他们低血糖而发的食物,居然攒了那么多,我想他一定是忍了好久的饿、好久的馋了。我拉着爸爸一起吃,家里一下亮堂了起来、暖洋洋的!
爸爸这次要短暂休整后,还要再出发回到一线。原该埋头在书房看医学文献或电话不断处理诊疗事务的他突然变得很“粘人”。我去书房取书,他匆匆跟进来帮忙;我在屋里上网课,他静静地一旁看书;我想伸手取茶,他已递杯到眼前;我去院子料理花草,他那操手术刀的精细手也笨拙地侍弄着……仿佛看到小时候做爸爸“跟屁虫”的我的影子。以前一直觉得爸爸很不平凡,能持柳叶刀救死扶伤、能穿大白抗击疫情;现在觉得他也很平凡,是父亲、是丈夫、更是儿子;但仿佛他身上永远有一种光芒散发出来,温润弥漫,甜化心头。
夜深沉、庭宁静、家温馨,看着爸爸,我知道相聚是短暂,但我更明白,只有无数平凡医者的无惧奔赴与坚守,点点微光将不只是照亮我的小家,才能汇聚,带来大家的光明!
作者:金医二代 陆奕旸
——妇产科医生陆琦的女儿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侯为华工作照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医二代”,正是因为白衣天使们坚守在抵抗病毒的一线,才有我们每个人的岁月静好。
特别是这次疫情的爆发,他们常常早出晚归。当我还在做着美丽的梦时,他们却早早的去了医院。并不是为了赚很多的钱,只是想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减轻痛苦,也让他们的家人不再担心。
医护人员是我们国家的坚强后盾。我的父母并不像钟南山那样有名,但是在我心目中他们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假在家,还是像以前那样披星戴月的工作。
我很骄傲自己是一名“医二代”,因为我的父母被所有人尊敬。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为国效力,报效祖国。
作者:金医二代 侯月乔
——核医学科医生侯为华的女儿
“一心二用”的“超人”妈妈
温清芬工作照,左一
我有一个“超人”妈妈,她有许多“超能力”,她是一名儿科医生,能让生病的小孩恢复健康,但是她最厉害的能力是能做到“一心二用”。
有一天傍晚,她上完一天的门诊刚回到家,吞下几口晚餐后,便躺到了沙发上,对我说:“今天太累了,我不能陪着你做作业了,看来我今天又要一心二用了,我边睡觉边帮你辅导功课。需要家长默写的时候你赶紧叫我起来。”说完便栽了下去,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吃完饭后,我写好作业,就剩默写词语了,于是我准备叫醒她。我走到她身边,摇摇她说:“妈妈起床了,我要默词语了。”妈妈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揉了揉眼睛,说:“来吧,我们开始默写。”我复习得很好,所以不一会儿,我就默写好了。妈妈帮我检查后说全对,看我已经完成了作业,说让我洗漱,她休息10分钟后帮我戴OK镜,刚说完,她头一歪,又躺到沙发上睡着了。不一会儿就想起了打呼噜的声音,十分钟后我准备把她摇醒,可是我猛然发现,妈妈的眼睛旁边有了一些眼纹儿,嘴边也有两道深深的法令纹。原本乌黑亮丽的头发已经变淡,还交杂着一点儿白发。我突然觉得妈妈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她已经很累了,但还不忘陪我学习,我对她的关心太少了。我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棉被。
就这样过去了半个小时,妈妈又醒来了。我本以为她会表扬我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帮她盖被子。可是她却皱起眉头说:“你这孩子,为什么不叫醒我给你戴OK镜,明天看不清怎么办?”她一边数落我,一边急忙给我戴好OK镜,等我上床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床睡觉了。
那时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一心二用的超人”妈妈呀,妈妈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陪伴我,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第一次觉得我应该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帮妈妈分担重担了......
作者:金医二代 吴羽桐
——儿科医生温清芬的女儿
我的“超人”妈妈
江慧工作照
我的妈妈是一名超声科医生,又称“超人”。我爱我的妈妈,瘦弱的妈妈有超能量,从我记事起,她就每天早出晚归,总是那么忙碌。每天早晨醒来她已经不在身边了,终于盼来了周末,她却时常要加班。遇到晚上值班,我就得两三天见不到妈妈。奶奶说从我会说话起,说的最多的就是“妈妈不要上班”。
今年的3月,本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然而,新冠病毒的魔爪却给美丽的上海按下了暂停键,繁华的街道空无一人,美丽的景色无人踏足欣赏,大家都足不出户,居家办公、上网课。然而外面却有一群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守沪者”们。
我的妈妈也是众多“守沪者”中的一员,我已经记不清那段时间妈妈有多久没回家了,也记不清有几次妈妈突然发视频说不回家了。依稀记得有一次天还没亮,妈妈就对着睡得迷迷糊糊的我说,她和爸爸要去医院了,让我在家认真上网课,帮奶奶照顾弟弟,然后亲亲我的额头,就匆忙地离开了。我委屈的泪水悄悄地流了下来,我也好想和其他同学一样,有妈妈陪伴。
妈妈说单位里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叔叔阿姨,疫情期间不但要完成日常工作,还要参加核酸采样,每次采核酸,冷的时候瑟瑟发抖,热的时候汗流浃背,衣服裤子都湿透了。每次小区采样,看到大白忙碌的身影,我就会想到瘦弱的妈妈。轮到我的时候我就会把嘴巴张得大大的,也会引导弟弟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希望能为他们节省点时间,让他们早点回家休息,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做为一名勇敢的医二代,我要努力学习本领,向妈妈学习,向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守沪者”们学习,为守护家园做贡献。
作者:金医二代 王修羽
——超声医学科医生江慧的女儿
我眼中的爸爸
张绍仁工作照
我的爸爸是位消化科医生,小小的个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自打有记忆开始我就知道他是看“肚子”的,而且工作很忙。每天我还没起床的时候他已经上班去了,有时候我都睡着了他还没下班,就连周末都不能幸免,难得休息一天还要埋头写论文。在我旅游的相册里爸爸的身影也是寥寥无几,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爸爸永远都是缺席。哪怕我得了三好学生让他去开家长会沾光,他都会说:“儿子好样的,但爸爸实在走不开。”虽然爸爸很忙,但他还是会挤出时间带我去游泳和钓鱼。去年爸爸带我参加了医院的职工钓鱼比赛,我们两还一起得了二等奖呢!
让我受不了的是他的职业病,每次全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他的职业病就犯了。“吃慢一点,不要吃太烫”,还动不动出现“大肠”“肛管”等字样,后来我们家就养成了吃饭不说话的“好习惯”。当家里有人感冒发烧时,白开水就成了他的万能处方,我一度怀疑他的医术。后来有一次,我帮妈妈扔垃圾遇到楼上黄奶奶,她激动地问我:“你爸爸在家吗?我要当面感谢他,要不是他帮我做了胃镜,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严重的胃溃疡,才吃了两个星期的药,以前不适的症状都好转了。”我会心地笑了笑,心里暗自得意,原来爸爸这么厉害啊。随着我慢慢长大,这样的感谢越来越多。
去年的除夕夜全家在一起吃年夜饭,爸爸接到急诊电话,有一位老人吃鱼的时候鱼骨卡在食道很危险。爸爸放下筷子立马飞奔出去,到春晚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回来。一边热着剩菜剩饭,一边兴高采烈地描述着手术的成功,家属激动地握着他的手。看着他洋溢着的笑容,我体会到了他的职业荣誉感。
直到那一次,医生这个职业在我心里激起了波澜。那天天气很热,因为上网课我差点错过了做核酸的时间。我一路小跑来到核酸采样点,这时医护人员都开始“收摊”了。忽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爸爸,虽然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但那副眼镜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向我招招手,示意我快点过去。当我做好的时候,我看到边上的一位医生脱下防护服,鞋套里都是聚集的汗水。我看到爸爸的衣服全部湿透,脸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子,瞬间我的鼻子一阵酸楚。回家的路上我欲言又止,爸爸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是工作也是责任。
回到家,翻开暑假生活,在“长大后你想做的职业”一栏里,我写下了: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值此“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对爸爸和所有的医护人员说声:“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作者:金医二代 张宸睿
——消化科医生张绍仁的儿子
我为我的家庭自豪
朱艳艳工作照
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这个家庭共同努力,一起守护着我们热爱的家园。
说起我的妈妈,她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她有圆圆的脸蛋,一双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一笑起来就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我的妈妈是一位外科医生,疫情期间,她经常早出晚归,除了去医院上班,还到处为居民做核酸,工作辛苦极了。我每次下楼做核酸检测的时候,都能看到妈妈或是她的同事们在辛勤的忙碌着。无论是早和晚,她们总在指定区域内戴着口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挨个地给居民们用棉签仔细地采样。近期持续高温,她们经常热的全身湿透了。正是她们的辛勤付出,才守护好了我们的安全。我们应该向妈妈这些抗疫英雄致敬,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我妈妈的“带动”下,我的爸爸积极参加小区的志愿者,挨家挨户的帮着给小区居民送东西,也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和重病的居民配药。我虽然在疫情期间不能像以往一样在学校学习、在公园快乐的奔跑,但是我也在家认真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爸爸妈妈们安心抗疫。
我爱这个温暖和快乐的家庭,也为疫情中,我们家庭的奉献自豪。
作者:金医二代 周群杰
——普外科医生朱艳艳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