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概况

我和金医新院的那10年∣金医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我”的共同奋斗
发布日期:2022-10-09 来源: 浏览量: 打印

2022年,我院迎来新院(金山区龙航路1508号)启用10周年纪念,十载春秋,见证了多少值得铭记的金医瞬间、金医故事,承载了多少金医人奋斗的汗水和欢笑,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在创三甲的奋斗征途中,院党委特别发起“我和金医新院的那10年”征文活动,我院微信公众号推出“我和金医新院的那10年”征文系列推文。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1).jpg

急救患儿获得新生

2012年,35岁,医院搬新家。

这一年,我已升好主治医师,仍兼职住院总工作。对于常见疾病的处理已经驾轻就熟,一些儿科危重的疾病也能比较镇定地指挥救治。医院要搬新院了,搬家当天我负责早产儿的转运。这是一个孕29周出生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g不到,搬新院前小宝父母因为经济压力以及对孩子将来是否健康的顾虑想要放弃,作为小宝的床位医生,看着出生时黑瘦如猴的小宝经过我们精心的诊疗和护理,经历了呼吸、体温、感染、喂养的几大关口,现在粉嘟嘟肉肉的小脸,放弃就意味着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苦口婆心地和孩子爸爸妈妈沟通,告知他们后续的治疗顺利的话只是喂养,治疗费用不会很多,但家长还是执意要放弃。无奈之下做最后的努力,让孩子妈妈做好手部消毒,穿上隔离衣、鞋套进入平时“闲人免进”的新生儿室,看看孩子现在的情况后再下决定。看到暖箱内伸着懒腰的小宝,妈妈惊讶地问:“这是我的孩子吗?怎么和出生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皮肤白了,脸上肉也多了。”看着活力十足的小宝,在核对了暖箱上的床头卡确认是自己的孩子无疑后,妈妈立即改变了放弃的想法。

于是在搬新院的那天,我怀抱着小宝,防止他在转运的过程中出现早产儿常见的呼吸暂停或者胃食管反流窒息这些意外,好在小宝非常争气,救护车护送着我们一路顺利开到新院住院楼底楼,楼下已经有同事推着新生儿小床在等候,下车——放到小床——遮上挡风毯,电梯直达九楼儿科病房,小宝很快就被放到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在充满活力的浅绿色病房,小宝也更快地成长,很快达到了出暖箱的体重,然后健康出院了。去年在儿科门诊我认出了这对父母,对于他们带来就诊的男孩,根据年龄推算应该就是小宝。一晃10年,小宝已经成为一个小男子汉了。和小宝的父母聊起当年的事情,他们都感谢当年在他们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做的努力。做医生的快乐和成就感也莫过于此了。

传承儿科专科发展

这一年,在新院儿科门诊的新诊疗区域,我开始了我的“新征程”,开设“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这源于陈兆文主任的“钦点”,让我跟随他学习儿科内分泌疾病的诊疗。每周末我都放弃休息时间,到儿科医院跟随陈老师看专家门诊。陈老师手把手地教我看骨龄,根据实际病例分析、诊断、鉴别诊断、制定诊疗方案,并言传身教如何与家长沟通,并鼓励我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实际运用起来,如果遇到难题和困难他是我坚强的后盾。虽然开始的时候,一个下午专科门诊只有一两个病人,但在陈老师的鼓励和科室的支持下,我从起始时的忐忑、不自信,逐渐成为通过耐心并专业的沟通让家长信任的专科医生。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也逐渐发展到一号难求,需要家长提前10多天抢号才能预约上。

积极参与医务行政

2021年,44岁,执医20年。

褪去青涩,已然习惯医院的消毒味,虽然没有成为当年梦想中的“大医”,但成长为了一名能帮上很多孩子的专科医生,有孩子特意在我门诊的时候来诊室让我看看她长高的模样。

2020年底初到行政岗位,与临床截然不同的工作内容,一时间非常不适应。没有报纸与茶,而是分分钟被电话要求解决的各种临床事宜。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我负责隔离病房和重点门诊、封控门诊,不停协调境外回国人员阳性复核、转运,重点人群的就诊送医,封控期间各类病人的就诊,特殊人群留观期间的诊疗协调工作,24小时在线,也因此被同睡的女儿深深“嫌弃”。

在金医21年了,到新院10年,金医伴随着无数个“我”一起成长,一项项新技术新项目、一个个国自然,金医也在茁壮成长。现在的金医正向着“三甲”奋进,需要金医的每一个“我”继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