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最近金山医院骨科就接诊了一位特殊的颈椎病病人。
叶先生今年48岁,来沪工作已有多年,一直从事电子设备安装与售后工作,属于低头工作方式的一种。近半年来自感左半侧身体灵活度逐渐变差,尤其是近1月来,感觉左腿活动起来越来越沉重,总感觉这条腿不听使唤,最后开始出现走路瘸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左手手指从开始单纯的麻木,发展到目前工作中一些常规动作,现在大多做不来了,甚至吃饭拿筷子都是个问题。这使得叶先生很是着急,照着自己的症状,自己在网上查询了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查阅提示是脑梗死后症状。这让叶先生很是担心,随即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经医生诊治和检查结果提示,排除脑梗可能。
我们都知道,脑梗死一般发生在患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的老年人,叶先生如此年轻力壮,且平时生活规律,又没有“三高”病史,怎么会出现一侧肢体的偏瘫症状呢?正在叶先生费解之时,医院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会,诊治过叶先生的内科医生和骨科熊敏、赵明东副主任医师交流起该患者病情。敏锐的熊敏医生认为该患者症状可能是和颈椎病有关。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熊主任随即查询到该患者相关联系方式,将叶先生约到骨科诊治。与叶先生仔细讲解他的病情,当日即给叶先生行颈椎磁共振(MRI)检查,检查结果提示:颈椎间盘严重突出,尤其是4-5、5-6节段突出严重,且伴有脊髓变性,颈2椎体血管瘤。原因终于找到了,正是由于颈椎间盘的严重突出,长期压迫脊髓,影响了脊髓的营养供应,使得脊髓变性改变了信号传导,使叶先生出现这样的症状。
在此次检查中,还发现了一个可能影响叶先生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那就是颈2椎体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血管瘤。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到,瘤体已经侵蚀了整个椎体的2/3(图一,箭头所示)。虽然叶先生未感到明显的不适,但整个椎体变得像鸡蛋壳一样脆弱,如果瘤体进一步增大并或受到一个较大外力,发生高位颈椎骨折,那后果不堪设想。
图1 颈椎核磁共振,箭头所示为第二节颈椎血管瘤
在与家属充分的商量后,叶先生如约来到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入院后熊敏主任、赵明东副主任医师对叶先生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查体:颈部略有压痛,左上肢和左侧脐以下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区,左侧肢体力量下降,左手握力下降,上下肢肌腱反射亢进,双手Hoffmann征、双下肢Barbinski征等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结合磁共振检查及查体,疾病的原因清楚了,与叶先生详细沟通说明病情后,同意手术治疗。但采取何种手术方案:颈椎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颈2椎体血管瘤是否一期同时手术?采用一个切口,还是两个切口?血管瘤采用微创治疗还是传统开放治疗?诸多问题又摆在了面前。经过科室认真讨论仔细分析,最终,大家一致决定采用“颈椎前路单一切口减压融合植骨内固定+颈2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案。
入院第三天,顺利给叶先生按照既定方案实施了手术治疗(图2)。手术次日叶先生即感觉患肢沉重、麻木症状明显减轻。两日后伤口换药,伤口干燥,无任何渗出并顺利拔出引流管。一周后伤口完全愈合,再次对叶先生进行查体显示,手术效果良好,恢复满意,即给予出院,于家中进一步休养。
图2 术中X线透视,颈椎4/5,5/6融合器固定良好,第二颈椎骨水泥填充良好(箭头所示)
通过叶先生的病例,我们可以学习到,颈椎病可以有多种表现,不仅仅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颈肩部疼痛或手指麻木等。类似叶先生这种身体灵活度逐渐变差、左腿活动起来越来越沉重的偏瘫的表现,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切莫大意。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脊柱门诊出诊介绍
脊柱专病门诊: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四全天、周五上午
熊敏副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周三下午
赵明东副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周二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