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救治一例呼吸循环衰竭的小脑血肿患者(2011.4)
发布日期:2011-04-28 来源:神经外科 浏览量:
打印
自发性小脑血肿多见于老年患者,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为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临床死亡率极高,治疗十分棘手。由于治疗机会稍纵即逝,稍有迟疑就可能丧失救治机会,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清晰、明确的沟通非常重要。让患者家属意识到患者病情危重的同时要避免过分强调不良预后,因为后者可能促使患者家属作出拒绝手术或放弃进一步治疗的决定,这对患者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2010年6月9日晨,68岁的陆老先生突发剧烈头痛并逐渐出现神志不清,家人迅速将患者送入我院急诊室。接诊时患者嗜睡状但尚能简单对答,血压194/106mmHg。经简单检查后接诊的急诊内科医师很快作出了患者可能罹患脑卒中的判断,在完成急救措施的同时迅速安排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期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昏迷并呈现抽泣样呼吸。头颅CT扫描结果显示左侧小脑出血,血肿破入四脑室导致四脑室扩张。四脑室内铸型的血肿直接压迫延髓呼吸循环中枢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在进行CT扫描的同时,神经外科费力副主任在接到电话后就赶到急诊室参与抢救。加大甘露醇脱水剂量、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所有急救措施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患者的病情仍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手术清除血肿是唯一的选择。
“高龄”、“长时间高血压史”、“脑溢血”、“中枢性呼吸衰竭”每一条都预示着患者可能预后不良。面对无助而迟疑的患者家属,费力医师简单的一句“接受手术治疗虽然没有绝对把握但尚有救治希望”让患者家属重新燃起了希望,坚定了配合接受手术治疗的信心。
患者在人工辅助呼吸下快速送入手术室,期间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提示病情仍在持续恶化,出现了中枢性循环衰竭。在手术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首先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内压,为进一步手术争取时间,随后压迫患者延髓的四脑室和小脑血肿被顺利清除,手术治疗初步成功。
接受手术治疗次日,患者脱离了呼吸机治疗,意识情况也有所好转,对呼唤能做出睁眼反应和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数天后,患者又进入四肢瘫痪、肌张力丧失并对言语和疼痛刺激毫无反应的“深度昏迷”状态,患者家属又一次陷入几乎绝望的境地。重笃的病情也再一次让医患双方面临艰难的抉择,准确判断病情变化的原因和预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患者家属进一步救治的意愿和医生救治的决心。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后,神经外科费力副主任领导的医疗组判断患者的症状是小脑出血后的“无动性缄默”,继续治疗仍有希望康复。
耐心的沟通重新点燃了患者家属的希望,随后对患者实施了气管切开。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过五关、斩六将”,陆续克服了脑水肿、高钠血症、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经过数个月的美多巴替代治疗、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后,陆老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并渐渐恢复了意识,肢体活动功能也一步步恢复。半年后,在2011年新年到来前,陆老先生康复出院。
自发性小脑血肿占我院1999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自发性颅内出血手术病例的7.47%。神经外科费力医师一直紧跟美国AHA/ASA最新推荐的治疗指南,强调积极的手术治疗在这类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已有多例自发性小脑血肿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经手术治疗成功救治。针对临床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病情告知可能使患者家属对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迟疑不决而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问题。费力副主任要求每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在医患沟通时要做到简洁、清晰、果断、自信,要勇于承担责任、知难而进,珍惜每一线机会,真正实践“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