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捷: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ICU主任
随着上海国际化工城的建设发展,保障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任务日渐凸现。国内现有化学伤害救治模式主要有三种:单独设立救治基地,在职业病防治医院内设立或在综合性医院内设立。我院化学伤害救治中心坚持“平战结合,多科协作”的思路,坚持以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为重点,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已列入上海市卫生系统新三年行动计划。随着长三角化学伤害救治协作组的建立完善,必将推动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化学伤害救治水平发展。
邵志华:浙江衢化医院 院长
目前我国化工区建设趋向于集中性的化工园区式,从而化学伤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医疗机构的相应改造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尤为迫切。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化学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不仅仅只是医疗机构的责任,政府部门应占主导地位。希望能够加大政府部门投入。
曾浩明:南京江北医院 副院长
南京江北区化工企业密集,化学伤害事故频发,在江北区建立化学伤害救治中心必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长三角区域化工企业密集,化学危险品“战线”越来越长,我们绝不能“抱着炸弹”发展化工,因此,长三角化救联动的构想是很有战略意义的。
寿永明:上海化学工业区医疗中心 主任
上海化学工业区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区内有重大危险源42处,剧毒7处,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化工区化学伤害救治以化工区医疗中心为依托,医疗急救站与消防站设置一致,并具有特色的“110 .120. 119”三警联动,兼顾职业病防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责任关怀”,力争把伤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孙承业: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中毒中心 主任
化学伤害救治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医疗机构对政府负责,并承担公众健康保障的责任。在化学灾难发生时,应注重医疗应急准备及响应及分级责任制,平时要注重常规医疗工作的衔接。技术处理环节注重监测体系的建立:包括安全监测体系、卫生监测、医疗服务、信息共享、综合分析、预警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