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到两年,金山医院即将整体迁建,目前,医院正致力于内涵质量建设,特别注重学科建设、科研培育以及人才储备,为新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为,对于一所三级综合教学医院而言,科教兴院——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发展之路。
今年,医院整体科研工作开展成效如何?本报记者采访了主管科教的强金伟副院长——
记:眼下已近年底,对照年初洪震院长关于医院科研工作的具体计划,请您谈谈您分管的这块工作,目前完成情况如何?
强:总体来看,完成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一、二个目标没有达到。
先说课题立项情况。今年市科委课题已申请到3项,完成预定任务;市卫生局与复旦的课题预计有10-11项;区科委的课题目前也有15项立项了。这些都远远超过计划数的。只是原目标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没有完成。
论文发表情况也不错,目前已有110篇了,核心期刊发表数已超过90篇,估计到12月底会超过120篇;但SCI论文发表数只有1篇,离4篇的目标相差很大。
学科建设方面,基本达到预想。区里评出的5个重点学科我院有3个,重点建设学科7个我院有4个,重点建设专科5个我们也有3个。作为三级医院,我希望有更多学科有无可争议的实力跻身重点行列。
今年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在提高招收新医生的学历(研究生毕业占85%以上)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质量。我们把这些新医生送到复旦其他附属医院进行规范培养2——3年。我们还举办了第二届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旨在提高在职职工的现有学历以及科研能力。对学科带头人则采取送出国门进修的方法,帮助其进一步提高。
记:与前几年相比较,情形有何大的变化?
强:从纵向来看,职工素质在整体提高,今年的科研开展已开始形成一个稳定的局面。首先是申请课题的人数在增加,参与热情高涨,标书的质量明显提高。今年,我们把力气主要放在指导以及过程管理上,注重立项后的项目管理和检查。
去年上半年我们调整了论文发表的考核指标,今年效果已真正显现。论文发表数有了显著增加,但SCI论文和国家自然基金的课题,始终没有实现突破,这反映了我院的实际情况。
目前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各层面都十分重视,科主任热情也很高,在院里已形成一个竞争的态势。
记:听您以前的工作总结,包括今天的谈话,您像是一个悲情主义者:即使面对成绩,也很容易看到不足。这让我想起杨澜曾讲的一句话“恐惧可以让我成长”。
强:我是一个会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目标的人,这样的性格势必会贯穿在我对管理工作的要求中。
我之所以会经常看到差距,是因为,我经常把我院与其他三级医院相比,而不是与同区二级医院比,如与复旦系统其他附属医院,我们的差距无处不在。
当然,要弥补这种差距,要慢慢来,因为我们的底蕴先天不足。但我们要行动要努力,不能只做愤青,可以有悲情,但要怀着悲情一步一步向前走,有时需要“严防死守”、“韬光养晦”的信心与毅力。就科研管理来讲,我们会尽力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以信心、以帮助。
记:您能简单描述一下,您期望中的金山医院科研的明天,包括明年的具体努力方向?
强:金山医院不久就会完成整体迁建,硬件建设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但一个医院真正的实力还在于内涵质量,而后者的持续保障则在于学科和人才实力,这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首先,要在医院内积极营造埋头苦干、努力钻研业务的环境,形成人人积极向上、充满竞争和注重学术的氛围。其次,我也希望医院能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加盟,从而带动一个学科,培养一批人才。当然,我更希望我院能成长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涌现大批对临床科研有兴趣有热情的人。有了以上这些,金山医院的科研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机制,让大家感受到,从而化作行动,最后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