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其表现形式及内涵均随社会制度的变更及医学的发展,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现代医学经历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今天,实施人性化医疗服务体现的是医患主体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相容。如果缺少沟通,必然会引起法律纠纷。所谓的医患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
医患双方属于医疗知识不对等的两个实体,很多医患纠纷与医患误解有关。患者不良就医心理,医务人员没有正确履行告知义务以及医务人员缺少对患者心理安慰和治疗,是导致医患误解的重要原因。患者不良就医的常见心理:1.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2.就医就是消费,消费就要达到效果3.感觉好转就认为疾病好转4.对治疗没有信心,烦躁不安5.过分自信,对医务人员诊疗有抵触情绪。在医患沟通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医患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和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才能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 医患沟通常用的几种心理学技巧:(1)医务人员对患者提出的意见要养成文字记录的习惯(2)要善于寻找并强调双方的共同点(3) 要学会创造机会接近患者,缩短心理距离(4)沟通中常用“我们”一词,可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5) 医务人员要学会帮助对方克服细微缺陷,以表示关心(6)沟通中要善于利用目光语言。
医学是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学科或社会事业。这一社会事业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医患双方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必然存在多元化。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心理学在医患沟通中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利于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从另一方面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在从业中,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医学知识、认真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心理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四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