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首位亲历汶川抗震救灾一线的鲍晓荣主任已于6月1日晚顺利归来。次日清晨,他即来院查房、会诊。二十多天过去了,忙碌在门诊与病房的他,还要时不时地应邀到各处作报告、演讲,因为,他是前线凯旋的勇士……
所以,采访他,时间上很不易,内容上更意犹未尽。
记:鲍主任你好!据我所知,地震发生后,我们医院就有许多人报名赴川,但最后,你如愿以偿,成了同仁们羡慕的对象。能谈谈你是怎样争取到这个唯一的名额的?
鲍:应该讲我是非常幸运的。这里我要感谢区卫生局领导以及医院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家人对我的全力支持。
17号晚,洪院长打电话给我,说要挑选一名肾内科医师赴川援医救灾,洪院长与我商量,科里派谁去最合适。
当时,我非常果断地说让我去。没有任何犹豫,并摆出简单明了的理由:我是主任、是正高、最有大内科临床经验、是男同志、家里困难相对小等。我恳请洪院长一定要考虑我。结果,院领导经过协商同意了。我的家人也全力支持我,这使我深感欣慰。
记:在四川,你们一共工作了14天,能简单回顾一下这14天的历程,再讲讲这14天里最让你感动、让你难忘的事,好吗?
鲍:我是第二批上海医疗队63名队员之一。首先,我们是在德阳的一家临时医院里救治70余位来自重灾区的伤员,从18日一直到21日。22日,上级要求我们抽调7名精兵赴汶川银杏乡和草坪乡实施紧急救援,幸运的是,我“争”到了这个光荣的名额,这是我此行最为无憾的事!22日到31日,我们5人小组在水陆不通的孤岛银杏乡援医救灾。最后胜利完成任务,于6月1日返回上海。
要说最让我感动的事,其实有许多,有医疗队员对病人的不离不弃,有救援官兵和志愿者的无私无畏,还有那些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要不,我就给你讲二个我感受最深的事儿吧!
那是在德阳。20日晚8点,当地电台反复播出,将有6——7级的余震,要求市民紧急撤到安全地带。
当地卫生局致电我们上海医疗队:火速撤出医院大楼。也许是受汶川8.0级地震惨状的感染,几乎整个城市的人都在向外撤离。接到命令,我们急速整理行李。拎着行李,走在大楼的三楼走廊上。我突然想起二楼病房里那些躺着的病人:病人怎么办?我没多想就放下了行李,冲进临时党支部,大声说:我们不能这样撤!如果我们和病人一起震死了,我们是英雄;如果我们撤了而病人震死了,那我们就是狗熊,我们将终生愧对那些劫后余生的病人,我们将无颜去见上海的领导、同仁。
当时大家感动了,商量后决定:与病人一起撤。
那天整整一晚,我们这一群医学专家就像许三多一样,“不抛弃,不放弃”,冒着随时都可能葬身废墟的危险,与余震展开了一场争夺生命的战斗。
另一件难忘的事是在孤岛银杏乡。一天,我跟随特警战士,冒着余震,翻山越岭去一碗水村给灾民送药。当然,这次送药任务也是我“争取”来的,5选1,呵呵。
那是一条没有路的路,来回的路都被滑下的山体荡平了。石块高低不平,有的断口锋利如刃。我们在这上面像猴子一样爬跳行走,还要时刻躲避头顶上随时可能滚落的山石。
来回
那次历险真是多亏亲人解放军啊,如果没他们来保护我,我很难想象自己能活着回来。
记:听你讲这些故事,给我一个感觉,你不但非常有责任心,而且富有激情,敢于一马当先。我想知道,当时你的心里就没有一点害怕的感觉吗?
鲍:没有,在德阳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医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病人,尤其在危险时刻。所以一点都没有害怕的感觉。去一碗水村的路上,我感到过害怕,那种山体滑坡我亲眼见过,太恐怖了,加上在极度疲劳的状态,那时说没有害怕,是假话,但为了救治灾民,害怕也只能忍着。
记:曾听你在报告中讲,这次的经历会给你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带来新的影响,能谈具体些吗?
鲍:这次感受极深,我把它归纳为三点:第一,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太脆弱,又太宝贵了;有了生命,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人来到这个世上,不仅仅为了活着,还应该有责任心,有道德感;只有拥有更多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天灾,在众志成城面前都可以被战胜。第三,人真应该看淡名利,多一份理解与宽容,踏踏实实做人,问心无愧做事,这样才不枉为人一世。
这次的经历与收获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你知道吗?回来后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记:谢谢鲍主任,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一起勇敢一起去奉献爱。
鲍:谢谢!